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明州商贸公交路线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州商贸公交路线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三司 [sān sī]
详细释义 :
1.指三公。 《后汉书·顺帝纪》:“今刺史、二千石之选,归任三司。” 李贤 注:“三司,三公也,即太尉、司空、司徒也。” 晋 陶潜 《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》:“ 渊明 从父太常 夔 尝问 耽 :‘君若在,当已作公不?’答云:‘此本三司人。’” 唐 张说 《和丽妃神道碑铭》:“故坐而论教,则位比三司;动而具赡,则仪型六列者矣。”参见“ 三公 ”。
2. 唐 以御史大夫、中书、门下为三司,主理刑狱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三》:“凡冤而无告者,三司诘之。三司,谓御史大夫、中书、门下也。”
3. 唐 宋 以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为三司,主理财赋。《资治通鉴·唐昭宣帝天祐三年》:“﹝三月﹞戊寅,以 朱全忠 为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三司都制置使。三司之名始于此。”《续通志·职官四》:“三司起於 唐 末, 五代 特重其职,至 宋 而专掌财赋,皆以重臣领之。”
4. 宋 代于 广州 、 明州 、 杭州 置市舶司,主对外贸易,合称三司。《宋史·食货志下八》:“﹝ 熙宁 ﹞九年, 集贤殿 修撰 程师孟 请罢 杭 、 明 州市舶,诸舶皆隶 广州 一司。令 师孟 与三司详议之。” 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四编第二章第二节:“九七一年, 太宗 灭 南汉 ,即在 广州 设置市舶司。以后又在 杭州 、 明州 置市舶司,与 广州 合称‘三司’,是 北宋 主要的对外贸易港。”
泉州,简称“鲤”,别名鲤城、刺桐城,隶属福建省,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,南临台湾海峡,地处闽东山地中段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。
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,公元260年始置东安县治,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,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,曾有“市井十洲人”、“涨海声中万国商”之盛景。唐景云二年(711年)唐睿宗时期武荣州改名泉州。
那么宋元时期泉州有多强大呢?
太平兴国三年(***8年),宋复灭吴越,至此,泉、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,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。
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,泉州领七县:南安、晋江、同安、德化、永春、清溪、惠安。割所属莆田县、仙游县别为兴化军。
宣和三年(1121年),泉州辖晋江、南安、同安、惠安、安溪、永春、德化7县。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,隶属晋江县管辖。
建炎三年(1129年)十二月,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。
绍兴二年(1132年),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。十月,移司泉州。
乾道七年(1171年),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,派水军长期驻守,并编管台湾户籍。
乾道八年(1172年),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,始置水澳寨(官称永宁寨),驻扎水军60名,以为防御。嘉定年间,真德秀知泉州整修,增驻水军50名,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,额定兵员325人。
说起福建的城市,估计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厦门,其实论经济实力,在福建比厦门更厉害的还是泉州与福州,尤其泉州实力最强,可知名度却最低。
其实,“低调”的泉州连续二十多年是福建经济第一,而在古代,泉州更加繁荣。
宋元时期,泉州是当时整个东方最大的港口城市,与当时西方的亚历山大港并称,如果等量比较的话,其地位就如同现在的上海港、宁波港,乃至更甚。
地处福建沿海的泉州,背靠着戴云山脉,晋江从这里奔涌入海,泉州一带的海岸线曲折延绵港阔水深,是很好的天然良港。
其实所说的“泉州港”并非单独的港口,而是泉州这个地方一系列港口群的总称,由于泉州港群非常密集,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港口城市。
整体来说泉州有三湾十二港,像是洛阳港、永宁港、围头港等都非常出名,泉州这座城市因为港口与海上贸易的发展而兴盛起来。
关于泉州港有海路与外界相连的记载,是南北朝时代,当时的天竺高僧拘那罗陀来华***,那时的泉州被称作“梁安郡”,后改称南安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州商贸公交路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明州商贸公交路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gmgns.com/post/70273.html